yl7703永利官网
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永利“寻古”社会实践队赴晋中地区开展摩崖书法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0-07-22

 

永利“寻古”社会实践队

           赴晋中地区开展摩崖书法调研活动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加阅历、磨炼意志,提高专业技能,永利“寻古”社会实践队于2020年7月14日——7月19日在晋中地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摩崖书法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队员准时集合完毕,按照计划路线,到达了第一站——圣觉寺石窟(俗称子洪石窟),该石窟位于祁县古县镇子洪村东的昌源河左岸双泉山山崖上,坐西朝东,最早开凿于北朝(从造像的最早风格推断,当是北魏)时期,后历经隋、唐及明代续凿并修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人沿古驿路对约二十处各式窟龛内的造像风格和文字进行了考察。在考察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分组对石窟内百余尊造像、窟门上的摩崖大字及立于清代光绪年《重修石佛崖碑记》进行了识读和拍照存档,但由于石窟风化严重,摩崖大字和明代以前的题记几近剥落,令人惋惜。

沿着计划路线,实践队来到了第二站——祁县来远镇唐河底村,调研考察当地的唐河底摩崖造像。通过与村民的交谈,队员们了解到村内现共残留小型窟龛14个,残存造像20尊。但其中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题记,大约有500字之多,而且年号明确,字体精美,长段北朝题记尤为难得。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观摩学习,并将所见石窟造像及其题记内容一一进行拍照存档。经辨认,石窟造像上最早的题记是“(东魏)武定六年”和“七年”,最晚的是“(北齐)天保七年”。

第三站队员们来到了武乡县良(梁)侯店石窟。石窟位于公路近旁,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在这里还有一个石窟。良侯店石窟是晋中地区唯一一座三壁三龛都供奉两佛的石窟,它的发现弥补了佛教造像从北魏大同平城向洛阳迁建中传承过程的支撑点的空缺,是目前发现的晋东南最早的石窟造像。经过队员们的观察,从主窟和北部残留石窟可看出建造时代和延续时间,但目前仅主窟保存较好,其他窟内大部分石佛头被盗走,凿痕累累,其中有大量的现代电锤破坏痕迹,创痍满目,让人心痛。对于窟内残存的一些榜题铭记字迹,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进行辨认,并将能识别的石窟位置进行了标注和拍照存档。

第四站实践队来到了晋中榆社县,观摩调研了该地的王景造像。经考察了解,王景造像处宽、高皆有数十米,雕刻有上千个密密麻麻的小石佛尊。在其摩崖石刻的左面,有一通较为完整的石碑,依附于石崖,上有唐代仪州刺史郭公善政赞碑文,字迹大部可读,但落款现在已经无法识别。紧挨唐代石刻的是一条楷书明代题记,笔力雄劲,内容为“尚书屯田郎中石瑀君渝己亥年来守是邦”。西侧崖壁上有泰昌元年(1620年)题记,但笔迹全无力量,和明代题记差距很大。

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整后,队员们来到了第五站——圆子山石窟。圆子山石窟位于榆社县城西北的武源村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山丘上,规模不大,造像雕刻水平较高,技艺精湛,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佳作。当地向导就石窟的造型、历史沿袭、色彩构成和造像数量等方面为队员们作了详细介绍。随后,队员们对各造像旁边的文字进行了初步辨认与拍照,用于后期进一步辨识和书法临摹。

石窟调研结束后,队员们来到了榆社博物馆,将前期考察的石窟佛造像及摩崖书法风格与博物馆陈列的相关展品进行了比较研究。

追寻历史,凭古吊今。石窟佛造像和摩崖书法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考察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被古人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当下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实地考察结束后,队员们将对收集的石窟佛造像和摩崖书法照片进行分类整理,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对摩崖书法内容进行识读和临摹,为保护摩崖书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闭

Baidu
sogou